文章改写版:汇盈配资
在XHS看到一个高考生的帖子,标题是《高考赌气没去考,以为爸妈会妥协让我出国》,内容让我感到震惊。帖子主的想法让我难以理解,简直匪夷所思。
他(她)在文中提到,小时候父母总是带着他出国旅行,让他“见世面”,因此他长大后非常渴望去法国深造。本来成绩一般,高考也仅仅是刚好勉强过了本科线,但他一直梦想着能出国读本科。家里有两套房子,其中一套父母原本说是留给他,他却一直想方设法说服父母卖掉,让自己去留学。然而,无论如何劝说,父母始终坚持不肯同意。
即便如此,他并没有放弃留学的梦想,而是选择了一种极端的“拖延战术”。他对高三的学业完全不上心,最终他几乎是一路“混”到高考的。在高考前几天,他甚至跑到隔壁市的酒店里躲起来,想通过不参加考试来逼迫父母妥协,最终让他出国留学。但没想到,父母没有半点退让的意思,最后给他两个选择:要么复读,要么去打工。
展开剩余73%这一切让他彻底崩溃。他选择放弃高考,用这种方式威胁父母,试图让他们卖房送他去留学。在帖子中,他一边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难过,仿佛整个世界都对他不公平。然而,作为一个旁观者,我的同情心却完全集中在他那绝望的父母身上。我想,那段时间里,他们的脑海中可能只有一个念头:“这孩子真是练废了。”
回想起过去,父母花钱带他去旅行,想给他开阔视野、提升眼界,可能抱着“孩子要富养”、“要让孩子多见见世界”的心态。谁曾想,这样的育儿观念最终反被孩子所利用,成了他索取的工具。
那么,为什么父母不愿意卖房供他留学呢?从表面上看,这个家庭并不富裕。父母辛苦工作多年,攒下两套房产。现在,孩子要求为了留学卖掉其中一套,显得极为自私和不切实际。谁能保证他留学后会有能力赚回那套房子的钱呢?
更重要的是,这个孩子并非真正想通过留学深造。仅仅因为对法国的向往,想要去看看美丽的风景,参观藤校,看日落,完全没有考虑自己实际的学术水平和未来的职业发展。他本地连本科线都未能勉强达标,成绩差得让人难以理解他如何敢幻想自己能进入藤校,甚至想去那里散步看日落,若真有可能,大概他更适合去藤校附近的餐馆做做服务员吧。
除此之外,他还在帖子末尾加上了“原生家庭”的标签,这让我不禁有些心生不满。这几年,“原生家庭”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借口。很多成年人失败后,往往先声夺人地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,仿佛自己的人生全是由父母造成的。虽然能理解人的痛苦,但有时,怪自己总是比怪别人更为难。
父母的责任其实非常有限,他们需要提供基本的教育,尽力不让孩子遭受过多的心理伤害,保障生活的基本需求,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欠孩子什么。不可否认,确实有些父母做得不好,但这只是少数。像这样全盘归咎于父母的行为,只会让下一代更加自私。
我也记得,初三那年,我的父母带我去北京玩了几天。我们坐公交、转地铁,还特地在清华和北大的门口拍照留念。那时,他们希望我能因此受到鼓舞,好好学习,甚至半开玩笑地问我:“你以后想上清华还是北大?”然而,我凭借自己的努力,最终勉强考上了三本。于是,我能回答自己不去清华北大的理由——那并不是因为我不想,而是我能力的局限。
对于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,带孩子去旅行,不是为了让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,而是希望通过拓宽视野来激励他们。然而,现实往往是这样的:对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,这只是一次短暂的“夏令营”,他们稍微吃些苦后,便能回到安逸的生活轨道;而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,如果他们见识了更美好的世界,却没有能力自力更生去改变命运,那段记忆会成为他们永远无法跨越的深渊。
所以,为什么说“不要让孩子见无效世面”?这背后其实蕴含了一个道理:人欲望无穷,越是看到别人的好,越是容易陷入自己的不满。家境不良,孩子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阶层,只能依靠父母的帮助来窥见更美好的世界,但这并不代表这种生活就是他们的常态。最终,父母的努力变成了孩子的负担,变成了他贪婪的来源。
最后,孩子的痛苦不仅仅源于他自己的无力感,更多的是来源于他希望父母为他的奢望买单。然而,父母并没有欠他什么。毕竟,他们只是生了你,而不是欠了你一个完美的未来。
— 摇铃铛,长沙射手女,野生情感作家。新书《姑娘,你活的太软了》。
发布于:福建省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